城市集聚:来自燃烧弹的证据

什么决定了城市的兴起和繁荣,或者说怎样去解释经济活动在空间上的集聚(agglomeration),是经济地理学和城市经济学所关注的一个核心问题。有的经济学家认为,规模报酬递增或曰规模经济是城市兴起的主要原因;另一种理论认为,今天不同大小的城市分布仅仅是某些历史上偶然的随机事件所导致;还有假设则认为,区位上的基础经济特征决定了城市发展的走向。

与自然科学家不同,我们无法为了验证一个假设而拿整个城市来做实验,不过我们可以通过观察历史给我们提供的「自然实验」(natural experiment)。

哥伦比亚大学的两位经济学家 Davis 和 Weinstein 试图利用来自日本的历史数据来检验城市形成和发展的这些可能假设。1

研究者们首先收集了近四万个来自绳文时代(公元前 6000 年至公元前 300 年)和弥生时代(公元前 300 年至公元 300 年)考古遗迹的资料,并以各地区考古遗迹的密度来估计史前史时期日本的人口分布。加上之后信史时期的人口统计数据,就获得了日本人口分布的长达八千年的时间序列。从这个时间序列中,我们可以观察到自石器时代开始,日本各地之间的人口分布就存在高度的差异化,约三分之一的人口集中在密度最高的五个地区。这说明集聚现象在城市诞生之初就一直存在着。另外,历史上各个时期的城市大小排名与现代的排名之间具有很高的相关性。这说明城市的集聚具有很强的延续性。

我们知道,规模经济的优势主要来自于专业化分工和技术溢出,而这些效果直到工业化革命之后才可能得到发挥。明治维新之后,日本人口的集聚程度随着工业化进程进一步加强,说明规模经济在城市的集聚中扮演的一定的角色。但是,在漫长的前工业化时代,规模经济不太可能是决定城市集聚的关键因素。那么,除了规模经济之外,决定城市兴衰的究竟是历史的偶然还是历史的必然呢?

假设一个城市遭遇变故,损失掉大量的人口和产能,这种临时的冲击会使得这个城市从此一蹶不振吗?还是说经历阵痛之后这个城市会迅速恢复到原先的地位呢?如果答案是前者,那便说明城市的兴衰是收到随机因素的影响,如果答案是后者,则说明与偶然因素相比一个城市自身的区位条件和地理禀赋才是其兴衰真正的原因。我们当然没有办法为了验证这些假设而指令一个城市搬走一半的居民或者迁移一半的工厂,于是研究者将目光投向了二战后期美军对日本城市的战略轰炸。这是一个绝佳的自然实验。

首先,它的冲击足够大。在美军持续数年的战略轰炸中,共有 66 个日本城市被作为目标。轰炸摧毁了这些城市近一半的建筑物、三分之二的产能和 30 万居民的性命。日本全国有 40% 的人口成为难民,一些城市死亡、失踪和无家可归的居民超过一半。其中最为著名的当属广岛和长崎的原子弹爆炸。1945 年 8 月 6 日,12000 吨当量的「小男孩」摧毁了广岛三分之二的建成区,造成 8 万人当场死亡。三天之后,22000 吨当量的「胖子」摧毁了长崎近 40% 的建成区,2 万 5 千人死亡或失踪。不过,广岛和长崎的损失并不是这些轰炸中最严重的。例如 1945 年 3 月 9 日夜,300 余架满载着凝固汽油弹的 B-29「超级堡垒」轰炸机从马里亚纳群岛的基地起飞,它们的目标是东京。此时,东京已经一周没有降雨,风速高达 25 迈,这座完全由木质结构建筑构成的城市只能听天由命。仅在这一次轰炸中,1700 吨燃烧弹倾泻而下,16 平方英里的土地化为灰烬,至少 8 万人死于非命,这也是世界历史上单日空袭造成的最大损失。

其次,冲击的程度高度差异化。在日本的 300 多个城市中,有大约 80% 的城市(占全国超过三分之一的城市人口)没有遭受轰炸。例如,战前日本第五大城市京都,由于其重要的历史意义没有被列入轰炸目标。另外两个大城市,新潟和北九州,则因为被列为原子弹爆炸的潜在目标而逃过一劫。为了评估原子弹的爆炸效果,这些潜在目标都被排除在常规轰炸的名单之外。在遭受轰炸的城市中,受损的程度也大不一样。例如,名古屋是最早遭受燃烧弹攻击的城市之一,当时美军的经验尚不充分,没有造成太大损失,而当地人则较早的掌握了应对之策。

更重要的是,这个冲击具有很强的随机性。城市的地形决定了火势蔓延造成损失的程度。城市的位置也很重要,例如北部的札幌就因为超出了美军飞机的作战半径而免遭灭顶之灾。北九州逃过原子弹一劫则仅仅是因为运气好——8 月 9 日那天多云,飞行员无法确认目标,只好转向备选的长崎。

Effects of Bombing 战时人口减少越多的城市,战后人口增长的越多。

Population Growth 长崎和广岛的人口在战后迅速恢复。

研究者们对比了各个遭受轰炸的城市在 1940 至 1947 年的人口增长率和 1947 至 1960 年的人口增长率。结果十分明显,在轰炸中受损越严重的城市,在战后重建时期的增长率却越高。在战争结束后的 15 年内,各个城市纷纷恢复到了战前的相对规模,即便是在核辐射阴影下的广岛和长崎也是如此。当年的战略轰炸作为临时冲击的余波已经烟消云散,没有对日本城市的相对规模产生长期影响,从而否定了城市的增长是随机决定的这一假设。

  1. Davis, Donald R., and David E. Weinstein. 2002. “Bones, Bombs, and Break Points: The Geography of Economic Activity.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92(5): 1269-1289.